*本文刊登于《中國設備工程》雜志,原文標題:讓工業設備“活”起來:朗坤智慧開啟設備智能運維AI+新范式
在某大型能源集團集控中心,巨型屏幕上實時跳動著數千臺設備的運行數據。總部管理人員輕點鼠標,即可穿透“集團-區域公司-廠站”三級架構,精準定位并查看到某風場#21風力發電機組齒輪箱軸承振動異常;千里之外的專家通過AI診斷技術,遠程分析、定位軸承故障,指導現場完成預防性維護——這種數據驅動的穿透式管理場景,正成為我國工業企業提質增效的新常態。
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深化人工智能+行動,推進設備全生命周期管理數字化。在政策引導與業務需求雙重驅動下,頭部工業企業紛紛與兼具IT與OT深度融合能力的技術服務商展開深度合作,加速“設備維修”向“設備智理”轉型,推動設備健康管理與智能運維模式展開系統性革新。作為深耕該領域25年的工業互聯網“國家隊”,朗坤智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朗坤智慧)憑借“技術底座+場景穿透+生態協同”三位一體的創新實踐,書寫工業設備管理“AI+新范式”。
工業基因筑基:貫穿設備全鏈智能協同
工業設備的智慧化轉型,從來不是單一技術的突圍,而是對工業邏輯的深度解構與系統性重構。“智能運維的本質是將工業基因轉化為數字生產力,讓設備管理由‘經驗驅動’變為‘數據驅動’,最終實現‘智能驅動’。”朗坤智慧董事長武愛斌一語中的。
工業互聯網平臺是智能運維不可或缺的數智底座,更是重構設備管理模式的創新引擎。作為“更懂工業”的服務商,朗坤智慧扎根設備管理場景,把跨行業經驗沉淀為工業機理模型,把專精工藝理解轉化為AI原生能力,基于朗坤蘇暢國家級“雙跨”工業互聯網平臺(以下簡稱朗坤蘇暢),重構設備管理體系。
這個深度融合工業知識與AI能力的技術底座,如同工業設備的“數字神經系統”,以統一開放的設備編碼體系和邊云協同架構,將分散的設備數據轉化為可追溯、可分析的動態資產,實現從集團戰略管控到生產單元執行的全域數據穿透,形成涵蓋設備編碼、故障預警、能效優化等業務領域的設備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和智能運維體系,通過“感知-診斷-決策-執行”的完整閉環,為跨業務域的智能決策提供堅實支撐。
在設備管理產業的生態協同方面,朗坤蘇暢也展現出強大的賦能價值。朗坤蘇暢可充分整合設備生產商、使用方、技術服務公司等產業鏈資源,搭建起多極貫穿協同的產業鏈資源網絡,讓設備管理從單體企業的“圍墻”內突圍,進化成為跨組織、跨地域的智能運維生態體系,推動智能運維業務模式多元發展。2024年,朗坤智慧聯合中煤裝備、徐礦集團等14家單位構建的設備智能運維生態,打破了“設備制造商只管賣、使用方只管修”的傳統模式。通過工業互聯網平臺連接千余臺采掘設備,故障知識庫的共享使平均維修周期縮短20%,而備件協同調度系統讓庫存周轉率提升15%。
朗坤智慧通過將工業互聯網的連接力、人工智能的洞察力與行業機理的專業力熔鑄為新質生產力工具,從集團級設備云端協同到產業鏈級知識共享,賦能設備管理突破單點智能的局限,向技術、業務、生態“三位一體”的方向演進,助力工業企業真正實現“經驗運維”到“智慧運維”的質變。
場景穿透:解構設備管理“不可能三角”
“設備管理的本質是平衡安全、成本與效率的‘不可能三角’。”朗坤智慧總裁魏小慶表示。朗坤智慧將AI大模型、邊云協同、生態貫穿等能力注入設備管理全鏈條,讓安全、效率與可持續性不再是單選題。
讓“啞設備”開口“說話”,AI能力的深度融合則讓生產過程更安全、更經濟,讓設備管理更智能、更高效。朗坤工業互聯網研究院院長毛旭初說:“我們構建的‘機理+AI’雙引擎,不是簡單的技術堆砌,而是讓瑤光大模型與行業小模型協同作戰——前者像經驗豐富的設備老專家,提供跨領域的知識泛化能力,而后者如同精通細分場景的專科醫生,聚焦垂直領域的精準解析。”這種技術架構使系統能夠從設備運行參數中挖掘工藝優化的隱性規律,將故障預警精度提升至部件級,同時通過自學習機制持續沉淀工業知識,形成可復用的智能資產。
在內蒙古某煤礦,設備“內窺鏡”技術正顛覆傳統檢修模式。“我們不做‘空中樓閣’式的技術堆砌,而是從設備運行工況出發,讓每個算法都解決實際問題。”朗坤智慧項目負責人特別強調。例如,針對煤礦井下設備惡劣工況,系統創新性地融合振動、油液、溫度、電流等多維度感知數據,通過AI趨勢分析、頻譜分析融合多模診斷算法,結合瑤光大模型,系統能像經驗豐富的醫生般精準定位采煤機截齒磨損、輸送帶軸承裂紋等部件級隱患,故障預測準確率突破90%。“過去檢修依賴老師傅‘聽音辨癥’,現在AI直接給出故障坐標和處置方案。”項目負責人感慨道,這種“從整機到部件”的精度躍遷,讓設備運維從“故障后搶修”轉向“隱患早干預”,單臺設備年維修成本降低20%。
在綠色低碳轉型的背景下,設備管理的價值維度進一步延伸。中國寶武集團梅山鋼鐵的除塵風機房里,基于AI能耗優化算法的智能控制系統正在創造“隱形效益”。系統通過實時解析32種工況參數,自主調節風機轉速與風門開度,使單臺設備能耗下降8%~15%。“系統比老師傅更‘懂’設備——它能感知實時風量變化,動態調整參數。”朗坤智慧技術專家表示,該項目每年減少碳排放1.2萬噸,全廠風機節省電費超3000萬元,讓綠色生產與經濟效益實現同頻共振。
從安全生產的集團級管控,到部件級診斷的精益運維,朗坤智慧以場景穿透力破解“不可能三角”,推動工業設備管理向“自感知、自決策、自優化”的新模式轉變。
生態共治:協同共創設備智能運維未來
“我們正在構建設備管理的‘共贏網絡’,讓產業鏈的每一環都成為價值創造的參與者。”朗坤智慧副總裁、首席生態官許勉表示,工業數字化轉型已邁向深水區,設備管理正由“企業自治”走向“生態共治”,產業鏈級的協同創新成為破局關鍵——設備數據需要跨組織流動,管理經驗亟待跨企業共享,產業價值呼喚跨環節重構。唯有設備制造商、使用方、服務商、平臺企業協同發力,才能讓千萬臺設備在互聯中“覺醒”,讓萬億級運維市場在協同中煥新。
作為中國設備管理協會副會長單位,朗坤智慧始終以開放姿態推進生態建設。
“我們依托國家級‘雙跨’工業互聯網平臺,構建了四位一體的賦能體系。”武愛斌總結道,“針對大企業集團級管控需求,通過智能運維與知識沉淀打破數據孤島;面向中小企業輕量化轉型,提供低成本上云與精準運維支持;賦能物聯網廠商無縫集成軟硬件能力,加速智能功能開發;匯聚行業專家智慧,推動知識資產化與協同創新。”既為工業企業提供全域穿透的管理能力,也為設備制造商、服務商搭建能力輸出的橋梁,讓規模企業強基、成長企業提效、技術伙伴增值、知識價值裂變,推動產業鏈從“零和博弈”轉向“價值共生”,這才是設備智能運維生態的核心生命力。
“智能運維的未來,屬于敢于打破邊界、攜手破浪的同行者。”武愛斌說,朗坤智慧期待與更多伙伴攜手,以開放擁抱變革,用協同創造價值,共同繪制我國工業智能運維的共贏圖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