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0日,《南京日報》頭版報道朗坤蘇暢瑤光大模型入選全球工業大模型50強。現將原文轉載如下:
原標題:
賦能工業互聯網,釋放“AI+”乘數效應
寧企開發產品入選“全球工業大模型50強”
近日,中國社會科學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等機構發布《2025全球工業大模型50強榜單》。由朗坤智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朗坤智慧)自主開發的“蘇暢瑤光大模型”成功入選,排名第15位,在國內位居第6,排名在其之前的均是華為、中國移動、中國電信等知名企業。
目前,我國工業正處于從數字化向智能化邁進的階段,而大模型憑借其卓越的理解、生成和表現能力,成為推動工業智能化的關鍵力量,被稱為世界工業行業發展的“加速器”。在這個領域,總部位于鼓樓區的朗坤智慧可謂“元老”級別的存在。
作為南京唯一的國家級跨行業跨領域工業互聯網平臺企業,朗坤智慧早在2014年便在“AI+工業”應用場景進行布局和技術儲備,構建互聯互通的全棧數智平臺體系,自主研發包含智慧監盤、設備故障預警與診斷、能耗優化等在內的“AI+”應用,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從運行規范到檢修計劃,再到工藝流程,朗坤智慧自主開發的“蘇暢瑤光大模型”,以AI技術驅動工藝參數調優、設備和能源管理,讓沉默的設備“開口說話”,讓沉睡的標準“活過來”,讓分散的知識“流動共生”。
比如,在一家工廠里,工作人員如何快速掌握每臺設備的“脾氣”?怎樣從上千條數據中揪出隱患?突發故障時,又該去哪里找一份“不踩雷”的檢修指南?這些困擾行業多年的難題,正被“蘇暢瑤光大模型”用“聰明的大腦”一一解決。
“以前在工廠里處理突發情況,我們就像新手司機開車上路,現在有了‘蘇暢瑤光大模型’,直接開啟自動駕駛模式。”在朗坤智慧AI賦能的一家工廠里,運行人員張工告訴記者,他在進行機組巡檢時,需要面對上千個設備參數,檢修手冊比字典還厚,查詢信息堪比“大海撈針”,“而‘蘇暢瑤光大模型’只需要5秒,就可以按需調取設備維護標準里的相關條款。”
在處理機械故障時,“蘇暢瑤光大模型”又化身“數字維修專家”,模擬人與人之間的自然對話,一邊開展多維度診斷,一邊幫助設備運維人員解決專業問題。
“它能進行設備的劣化分析、使用壽命的預測,并自動生成備件采購建議,使得整個檢修過程又快又簡單,就像跟著‘導航’一樣,設備維護成本大大降低。”朗坤智慧專家胡杰英介紹,“蘇暢瑤光大模型”目前已廣泛應用于電力、鋼鐵、建材、高端裝備制造業、政務等行業領域,成為提質增效的“利器”,“和未使用‘蘇暢瑤光大模型’相比,使用后的設備知識利用效率和建模設計效率可提升30%,同時節省50%的檢修方案制定時間。不僅如此,這款大模型還可以實現預測性維護與狀態檢修,變‘被動應對’為‘主動防御’。”
據了解,和其他大模型相比,“蘇暢瑤光大模型”在知識問答、智能建模、輔助消缺、經營決策等應用上表現尤為出色,涵蓋5000余個故障案例、2800余個機理模型和1萬余份診斷報告,打造“一站式”工業知識“智囊庫”,不僅“懂”工業場景,還“懂”使用者意圖。
近期,“蘇暢瑤光大模型”還與DeepSeek-R1模型完成全場景納管適配,全面增強工業知識庫推理能力,成為行業內公認的精細領域的“專家”和通用領域的“雜家”。